科技和产业

人才聚 科技兴 产业强

来源:科技和产业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09月05日 17:38:07
 

产业为要

企业研发投入越多,政府补贴越多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凭借这一理念,这片土地上走出了海康威视、新华三、中控技术等知名高科技企业,培育出数字经济、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目前,杭州高新区正推进产业提档,聚焦主导产业链,进一步强链延链补链,同时加快切入量子信息、元宇宙、下一代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柔性电子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扩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竞争优势。《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5日 19 版)

提供全链条、一站式服务,把小树苗培植成参天大树

人才为本

科技为先

经过实地考察,郭寅很快拿定主意:把公司总部搬到这里!促使他做出这一重大决定的,是高新区引才的气魄。当时公司已有近百人,20多名研发骨干已安家,总部搬迁困难不小:家庭要换房、爱人要换工作、孩子要换学校、办公楼和厂房要重新建……结果,高新区一事一议、特事特办,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面对加速演进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蔓延的世纪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国家级高新区,创新态势如何?在加快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新探索、新举措?

“发展高科技产业,科技人才是核心。”郑迪告诉记者,“我们一直坚持‘以人为本',在引才留才上下功夫,在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上做文章。”

“我们感觉很幸福。”郭寅说,“这里不仅是创业创新的热土,也是让人来了就不想再离开的心安之地。”

“抓住创新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杭州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郑迪说,“作为国务院批复的全国首批高新区之一,我们一直牢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自觉遵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引才留才、科技研发和产业培育上不断探索,形成了‘人才聚—科技兴—产业强'的良性循环。”

经科技部火炬中心推荐,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7家国家级高新区,陆续推出“创新驱动看高新”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办公场地和员工的困难都解决了,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郭寅很快就带领创业团队来到这里。短短几年过去,易思维已今非昔比:员工增加到400多人,研发的数十种工业视觉检测成套装备体系,在一汽大众、上汽大众等数十家汽车厂商的200多个整车厂大显身手,让汽车冲压、焊接、涂装、总装四大工艺实现了规模化、系统化应用,还拿到了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的订单。

“如果说产业是森林,企业就是森林中的树,高新区则是育苗的园丁。”郑迪告诉记者,“所以我们从不说‘我们拥有66家上市公司',而是说‘我们培育出66家上市公司'。”

“疫情暴发初期,我们仅用7天就研发出这一产品,背后离不开我们数十年如一日对研发的坚持,同时也得益于政府的持续激励。”大华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傅利泉说。

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的科研人员进行新材料性能参数测试。朱旭洁摄(人民视觉)

杭州高新区是如何实现“承压前行、稳中有进”的?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让人才来了就不想走

在支持企业研发的同时,近年来高新区加快构建“1+2+6+N”创新平台体系。“1”是指高新区与北航合作建设的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是指白马湖实验室和智能感知技术创新中心,“6”是指北航杭研院、浙大杭研院等6个产业创新研究院,“N”是指56家省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企业研究院、600余家省市研发中心。

开栏的话

今年1至7月,杭州高新区新引进人才30537人,同比增长9.48%,其中硕士和博士6966人。学科齐全、中青年结合的人才大军,为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本、实现产业化提供了源头活水。

那是2017年,当时易思维正在进行A轮融资,准备大干一番。杭州高新区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刻带队北上,登门拜访,诚邀易思维到杭州创业。

首个上市的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换系统,首个获准在国内和欧洲开展临床试验的经导管人工肺动脉瓣膜系统……2009年落户高新区的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明医疗”),现已成长为国内领先的经导管心脏瓣膜医疗器械企业。

据当地人才办负责人介绍,从2010年推出“5050计划”以来,杭州高新区始终围绕科技人才的特点和需求,在人才引育和人才评价上下功夫,在子女教育、人才安居、资源协同等方面不断探索,努力打造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人才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