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松江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着眼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突破“卡脖子”技术攻坚战。一直以来,松江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把科创驱动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瞄准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选取39个“卡脖子”工程和颠覆性技术作为重点突破方向,加大企业研发投入补助。目前,由松江一家本土IC级大硅片企业自主研发的大尺寸硅片,在制作技术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已获得国外多家公司的量产订单。
一是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聚焦基金云、创新主体云、互联网云“三朵云”,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
二是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开展“清风护航G60”专项行动,建立营商环境“护航员”制度。建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一网通办”机制,发出全国第一张跨省异地办理的工商登记执照。
着力推动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是松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路径。根据产业发展基础,松江形成“一廊九区”产业地图,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6+X”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精准招商”路线图,高效推进海尔等一大批百亿级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落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年11月,由松江牵头制定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正式发布,以高质量发展作为根本目标,围绕新发展理念设定85项评估指标,客观评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的发展成就和发展水平。
坚持创新驱动 实现转型升级
松江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黄浦江上游,被誉为“上海之根、沪上之巅、浦江之首”,是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2015年以来,松江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建设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实现转型跃升。
近年来,上海市松江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谋划推进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覆盖九城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已从传统的农业县、近郊区,发展成为有力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的创新策源地。松江的生动实践,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从传统农业区转型为长三角科创策源地。松江曾是上海的农业大区,有15万亩水稻良田,粮食亩产位居全市第一。2016年,秉持新发展理念,针对瓶颈制约,松江沿G60高速公路松江段两侧,依托制造业基础和大学城资源,启动G60上海松江科创走廊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松江制造迈向松江创造。如今,在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基础上,松江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强区、上海高端制造业主阵地,截至2021年末,高新技术企业达2306家,是“十二五”末的4.9倍,总量位居全市第三。“十三五”时期,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5.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过63%。杭州、金华、嘉兴、湖州等16个城市在松江建设科创飞地,策源地“引力场”效应不断显现。
发展实体经济 营造良好生态
聚焦精准制度创新,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科创生态。松江坚持改革辟路,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从引进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升级。过去,松江外向型经济占主导地位,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下,松江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投入强度由“十二五”末的3.58%上升到“十三五”末的4.59%,目前,“专精特新”企业达867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53家,较“十二五”末增长4.5倍,数量位居全市第二。2021年,松江新认定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占全市认定总数的11.4%,排名全市第二位。全区有效专利拥有量5.1万件,较“十二五”末增长151%;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0.2件,较“十二五”末翻一番。全区每亿元GDP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居全市各区第一。
坚持“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发展理念,先行先试打造G60科创走廊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发挥数字领域科创优势,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高地。在卫星互联网产业领域,推进总投资超300亿元的“G60星链”计划,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优势,初步建成长三角首个卫星制造“灯塔工厂”,打造“G60星链产业园”,以卫星产业制造业引领带动区域传统制造业迭代升级。加快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强化产业链跨区域延伸,形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7+N”产业联盟体系,已建立产业联盟16个。